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17日至21日,西语学院精心组织并开展了为期5天以“志愿有young 外语传声——重走来时路·追溯历史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指导教师蒋雨材、魏一扬带队的“寻根铸魂 逐梦遵义”社会实践团师生奔赴贵州遵义,开启了属于他们的“青春长征”。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行走,既是对遵义会议“伟大转折”90周年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时代发展使命的生动实践,让红色沃土上的精神力量在青春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地标忆峥嵘
革命精神入人心
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与娄山关战斗遗址,在历史的现场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的磅礴力量。遵义会议会址内,泛黄的电报字迹犹存,简朴的桌椅静静矗立,无声还原着那场“伟大转折”的关键瞬间。队员们驻足凝视,在静默中与历史对话,指尖仿佛触碰到了那段岁月的滚烫温度。红军山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队员们敬献花篮、整理缎带,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聆听“小红军救伤员”的动人故事。先辈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化作深深的敬仰与传承的信念。娄山关下,山风呼啸仿佛仍在回响当年的激战。成员们齐声朗诵《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与革命先辈绝境中奋勇拼搏的精神交相辉映。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走入娄山关战斗遗址
感悟革命精神




齐声朗诵
《忆秦娥·娄山关》

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



师生共研悟真理
精神传承有新篇
实践团以师生联动研学为抓手,让红色精神在互动中入脑入心。在遵义会议会址内,蒋雨材老师紧扣实物展品展开微党课,结合历史遗存,深入阐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核,引导队员从会议细节中探寻革命智慧的根源。魏一扬老师借助四渡赤水纪念馆里的动态沙盘,解析经典战例,将“困境中寻出路”的军事谋略与当代青年需具备的应变能力相联结,实景复原的战斗场景更让“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变得可感可触。两位老师的讲解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在师生交流中,红色历史从文字记载转化为鲜活教材,让精神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表达,也激发了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随后,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来深入探寻革命先辈在历史转折关头坚守信仰、砥砺奋进的鲜活故事,字斟句酌打磨英文表达,以青春视角融合国际语言娓娓道来,让红色文化跨越语言屏障,绽放时代新辉。
指导老师开展
主题微党课


团队成员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多维实践强信念
初心使命践于行
“寻根铸魂 逐梦遵义”实践团致力于用多元方式追寻红色足迹,将红色精神的理解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深化。经典演艺剧目《伟大转折》的幕布缓缓拉开,湘江战役的硝烟、遵义会议的灯光在舞台上生动再现。队员们在跌宕的剧情与艺术熏陶中,仿佛亲历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磅礴力量。走进花茂村,昔日“荒茅田”已蜕变为美丽乡村。队员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访村民院落,在陶艺工坊里触摸泥土与匠心的温度,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这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再是抽象的字句,而是化作袅袅炊烟里的民生烟火,清晰可感。苟坝会址内,照亮决策之路的马灯仍在微光中闪烁。队员们围站在史料展柜前,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准确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五条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的重大意义。
观看伟大转折舞台剧


在花茂村进行实地调研


参观苟坝会址



历史深处汲力量
信仰之光照前路
实践团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斑驳的时光印记中体悟信仰力量的深刻内涵。牢房墙壁上深浅不一的“信仰”刻痕、角落里锈迹斑斑的脚镣,无声诉说着革命志士身陷囹圄却坚贞不屈的铮铮风骨。队员们手捧白菊,缓步走向烈士纪念墙。当洁白的花瓣轻放于碑前,当深深的鞠躬承载着敬意,周遭的静默里,仿佛能听见先辈们穿越时空的呐喊。大家驻足沉思,“信仰高于生命”的箴言不再是文字,而化作滚烫的力量——让每个人更清晰地懂得,新时代青年当以怎样的坚定信念,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在奋斗之路上续写荣光。
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
历史纪念馆

西语学院“寻根铸魂 逐梦遵义”实践团走进遵义,以“寻根”为出发点、“铸魂”为落脚点,在这片浸润着革命基因的红色热土上,通过红色研学感悟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依托专业优势,深耕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传播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与社会各界携手共绘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