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核心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核心经典的翻译研究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必然要求。为做好翻译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高端翻译人才,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西语学院于5月20日在西语楼211举行了“翻译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点建设及翻译实践研究”讲座。主讲人为东北师范大学周桂君教授,由西语学院院长顾世民教授主持。
周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做好科学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此,周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首先,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周教授从近代中国的艰难处境讲到改革开放后的变革发展,并讲到当代中国不仅在科技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更是在意识形态和宣传领域存在“哑嗓子”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仍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而翻译人才在这一方面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此外,周教授还讲到中华声音包括三个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当代话语、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已经有众多院校为培养翻译人才制定了具体措施与方案,包括建立了一些翻译科研机构及实验基地等。
接着,周教授又讲述了两方面内容。其一,翻译专业学位点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展望。自2023年起,我国已有316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涉及22个专业领域,在东北也有28所高校开设了相关学位点。而翻译专业博士学位点,自2018年提议建设,2022年获批,学位点申报一直竞争激烈。其二,翻译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和核验的基本条件。其中申报翻译专业学位点的条件包括:专业特色、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以及培养环境与条件。而核验条件则包括目标与标准、基本条件、人才培养与服务贡献。
第四,周教授以自己正在进行的翻译研究为例讲述了当前翻译领域的现状。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核心经典的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包括2023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易经》英译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进而周教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和中国当代话语的关系上讲到了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二十大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当代话语的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更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历史典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和地方特色文化关系密切,因此中华传统典籍的翻译在翻译领域至关重要。最后周教授也讲述了两个古代典籍研究的事例,包括《易经》英译的相关情况以及《道德经》的英译及传播情况。
周教授讲解结束后,我院顾世民教授首先对周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感谢。并表示当前外语界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机器翻译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人工方式的翻译,而周教授的讲解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翻译专业领域的一些相关政策及发展,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翻译人才的重要性,让翻译专业在迷茫之中找到了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未来西语学院也将继续完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